里民活動中心中各式的藺草作品。記者洪上元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台灣中部的苗栗苑裡、台中大甲,以往是藺草編織的重鎮,但在經濟起飛後,藺草編織逐漸沒落成夕陽產業,為了搶救這樣的在地傳統產業,大甲區公所推動大甲草蓆帽藺草手工藝發展,各里亦成立展示、教導班,致力藺草編織的發展,希望能保留這個大甲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。用繡花針把較粗藺草分成細的。記者洪上元/攝影 分享 facebook 藺草編織起源於平埔族台灣中部的藺草編織最早的起源,相傳是在18世紀時的平埔族原住民婦女,擷取野生的藺草,編織成草蓆、籠頭等用具。漢人看到後相當羨慕,於是開始有計劃的學習編織方法,更開始大規模廣泛種植藺草,由於藺草產品耐用又美觀,這項產業一度興盛,成為當地民眾貼補家用的不二選擇,直到工業化後,由於人力都投入工廠,藺草才變成向夕陽產業。近年,大甲區公所為了推廣在地產業特色,策畫「社區總體營造計劃」,推動大甲草蓆帽藺草手工藝發展,區內文武、朝陽、文曲、建興、西岐、日南及幸福等七里成立了展示、教導班,推廣藺草編織,才讓藺草編織再度興盛。葉麗松年輕時曾編過藺草,如今從教學班中找回當年的手感。記者洪上元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邀請耆老參加編織班 喚回手感78歲葉麗松,手上不斷地編織著藺草,只見他雙手很有節奏來回編織著,一張漂亮蓆子快速地成形,旁邊的婆婆還不斷地往藺草上噴水,這麼做是為了讓藺草保持彈性,避免編織過程。68歲邱桂梅則正在拿著比一般針線稍粗的繡花針,刺入藺草稈中熟練的將草庫剝開,讓藺草線的粗細不致差別太大。藺草老師邱桂梅,手上拿著針正在剝草庫。記者洪上元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幸福里長翁木榮說,社區協會從兩年多前開始推廣藺草編織,第一年希望能找回失傳的技藝,但遲遲聘不到老師來教,於是由里民自行研究編織,葉麗松與邱桂梅就在眾人邊學邊討論下,慢慢找回年輕時的手感,並投入藺草教學。翁木榮指出,第二年社區開始到鄰近的日南、東明國小教學,向學童分享藺草編織文化;今年還開始種植30坪的藺草,預計明年更更大規模的栽種,達到自產自足的目標,今年11月將會有成果發表,期望讓藺草成為社區的驕傲。大甲區長劉來旺手中的牌匾就是用藺草編織的,相當有特色。記者洪上元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區公所建立藺草行銷管道大甲區長劉來旺說,過去大甲草蓆無人不知不曉,會式微固然是有時代的原因,但現在發展有特色的在地農業正是時候;藺草又是大甲區三寶之一,有特色又有技術。初期先從推廣種植開始,一年收成兩次,初期編織師資沒有問題,但銷售部分 ,將統一由區公所收購後,再建立銷售管道,或在網路販售?

3752A2BF7C85F000
arrow
arrow

    jacobsfu8e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